歷史
【東甌王國】
約五千年前,古越人的一支在甌江和飛云江中下游的丘陵地帶面朝大海定居下來,靠漁獵和原始農業為生。公元前五世紀之初,越國在這里筑建東甌王國。公元前138年,閩越攻擊東甌,東甌王國被迫遷往內陸廬江郡的淮河流域,留下來的東甌人民慢慢的融入了漢族文化。隨著漢族地方機構的設置,這一區域開始受朝廷的管轄。
【遠古甌人】
東歐人是百越人的分支,住在山腳下的山坡上,小溪旁,面朝大海。他們剪短頭發,紋身,身著沒有左袖的毛氈,被中原人視為野蠻人。然而,他們和北方的中央朝廷保持聯系,并且向周代皇帝進貢他們當地的特產魚皮鞘、魚醬和利劍作為禮物。
【古代溫州】
自受朝廷管轄以來,東甌地區在經濟和文化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在這片土地上,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手工業和貿易在經濟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制瓷、造船、紡織、造紙、漆器工藝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溫州成為了商業和貿易的重要沿海城市。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中國第一戲劇南戲和提倡通過務實的途徑實現成功的“永嘉學派”。在明清時代,由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嚴禁海上貿易以及日本海盜的入侵使得溫州的工業和商業都下滑,繁榮的文化也變得毫無生氣。
675年,唐朝時將永嘉、安固二縣分出,設置溫州。之所以稱為“溫州”是因為這里全年都很溫暖。在唐代,溫州下轄四個縣:永嘉、安固、樂成和橫陽。1300年過去了,溫州之名使用至今,其下轄的地區也大部分未變。
唐宋時期,尤其是當宋朝皇族遷至南方,溫州人口迅速增長到一百萬。眾多的人口和相對較少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也帶來了尋找生路的動力,從而使得溫州人民踏上了發展工業和商業的道路。有著精湛的技藝,溫州人從事陶瓷、船舶、紡織、造紙和漆器的生產,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手工業,發展了在農業、貿易和文化方面有著豐富特點的文明。
風景秀麗的永嘉有著強大的佛教精神氛圍。溫州最早的著作“永嘉集”是唐代的玄覺高僧所著。他的佛學思想給了后來的永嘉學派很多靈感。永嘉學派是宋朝儒家唯心主義的重要學校。以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和葉適為代表,它主張腳踏實地的作風,提倡工農商并重。這個學說重視商業,對溫州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并且對農業、醫藥、天文和軍事等應用科學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永嘉學派影響著這個國家乃至全世界。
藝術
【民間文化】南戲
南戲是起源于溫州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形成于宋末元初,當時由于北方戰亂不止,宋朝王庭逃難到杭州,也帶來了大量的北方人口,其中就有很多戲劇演員。由于當時溫州為南宋除首都臨安外的第二大城市,所以在這一時期,大量北方人口聚集于此,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融合形態。北方的藝人為了適應當地的文化特色,逐步創立新劇種,南戲就由此產生。南戲的音樂結構以上下場來區分,主要行當包括生﹑旦﹑凈﹑丑﹑外﹑末﹑貼7種,唱腔融合了詞調﹑宋雜劇﹑元雜劇等的曲藝形式,發揮各個戲種的長處,形式活潑,自由,為以后的各種唱腔劇種提供了發展的基礎,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民間工藝】甌塑
甌塑,又稱“彩色浮雕”,是溫州獨有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古代的北宋年間就已經發展成熟,其以桐油和泥碾細合成為原料,運用堆塑的手法,把雕塑和繪畫兩種不同的技藝有機的結合為整體,把雕塑的質感和立體感與繪畫的光線和線條的手法融為一體,表現出了別具一格的特點。甌塑多取材于花卉和風景,如《清明上河圖》、《西湖飛天景》等作品都是其代表作。
【民間藝術】甌繡
甌繡,又稱“畫簾”,是溫州的傳統工藝之一,與中國四大名繡齊名,也是中國重要的出口繡品之一。甌繡始于唐代,在明清時代發展成熟。甌繡以毛竹抽絲作為繡品主體,運用繡法繁多,粗細繡線相配,多種色彩混合使用,顏色飽滿而艷麗,畫面生動。畫面多取材花鳥、山水和人物,代表作品有《錦羽迎春》、《春風舞彩》、《御風行》等。
【文學作品】《琵琶記》
琵琶記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戲曲名著,被譽為傳奇之祖,由溫州人高明所撰,共四十二出。其講述了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采用了兩條主線的結構寫法,一條線是蔡伯喈上京考試入贅牛府;一條線是趙五娘在家,奉養公婆。兩條主線交錯發展,共同描述了在一家中發生的生活場景,體現了一個主體,產生了強大的悲劇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其間語言文采華麗,富于色彩,是不可多得的戲曲作品。
【民間工藝】縹瓷
晉代潘岳的《笙賦》中,有句描寫瓷器的優美和神韻的詞句,"傾縹瓷以酌雩",其說的就是浙江溫州一帶甌窯出產的青瓷品種——縹瓷。縹瓷胎體細膩,呈色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類似于晉代的一種叫縹的絲綢,故由此得名。其主要器形有壺、碗、盤、洗、缽、筆筒、盒等,是中國江浙一帶瓷器的代表,深受世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