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城,這座繁華、具有現代文明色彩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古城,今天已是寶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
萬寧市位于海南省的東南偏東部,它東瀕南海,西與瓊中縣交界,東南與陵水縣毗鄰,北與瓊海市接壤。萬寧,在漢代屬珠崖郡紫貝縣地。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以平昌縣拆置“萬安縣”,隸屬瓊州;龍朔二年(662年)增設萬安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至德二年(757年)改萬安為“萬全郡”。迨至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始設“萬寧縣”。紹興十三年(1143年)復置萬安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稱萬州。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復改為萬寧縣,縣名沿用至今。萬寧縣城萬城鎮,處于萬寧縣域的東部,已有136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海南有數的幾座著名古城之一。自唐代貞觀五年(631年),萬寧設縣,到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1280年悠悠歲月中,古萬城歷經反反復復的郡、州、縣、軍等行政區劃的改制更迭,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最后一次撤州并縣,才穩定至今。在唐代,縣城原地在今日萬寧縣大茂鎮舊州村一帶,距今萬城鎮東北面約9公里處。到了宋朝,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需要,才從舊州遷徙來今日的萬城。
1974年,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當時的萬寧縣委,又將原坐落在舊城區正街南端的縣機關,搬遷到萬寧縣武裝部東北的開闊地上。接著對整個城區重新進行了全面規劃:東起東山嶺頭,西至長安鎮的嘉流芳田,寬約7公里;北起大茂鎮的坡頂,南至萬城小學南端,長約5公里,形成一座總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新城。擴建后的萬城鎮,由原來的五條狹窄舊街道,增加到目前的12條街道。其中路面寬闊的主要街道就增加了7條。到今天,萬城鎮比1974年前的規模擴大了8倍左右。今日的萬城鎮,一條條寬闊大街縱橫交錯,車水馬龍,一排排豪華高樓整齊聳立,鱗次櫛比;街道兩旁,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的廣告牌、招貼畫爭奇斗艷;一字兒排列在主車道兩側的街心花池,不時給路人送來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人行道上,郁郁蔥蔥的綠化帶濃蔭如蓋,讓行人深切感受到一陣陣愜意的涼爽。萬城,這座繁華、具有現代文明色彩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古城,今天已是寶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民族風情
【萬寧人吃檳榔趣談】
根據當地人介紹和古書的記載,海南一帶檳榔待客的風俗,古來有之,早在《南方草木狀》(檳榔篇)中已有“廣交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記載、《南方草木狀》為晉代稻含撰著,成書于公元304年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植物學專著。宋代《嶺外代答》一書,則寫道:“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古往今來,海南人把檳榔作為上等禮品,認為,“親客來往非檳榔不為禮”。八百多年前,貶居海南島的詩人蘇東坡就曾描繪黎家少女口含檳榔頭插茉莉花的情景??墒呛D先朔N檳榔,吃檳榔的風俗歷史悠久。古萬州(萬寧)何時種植檳榔?據史料記載萬寧種檳榔始于宋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而吃檳榔的風俗風情歷史悠久,今天萬寧人吃擯榔仍然很有情趣。萬寧人依然把檳榔果作為美好友誼的象征??腿说情T,主人首先棒出檳榔果招待。即使不會嚼檳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如今萬寧人平時訪親探友也要買上檳榔果當作“甜路”。特別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備有檳榔果,以敬拜年長的貴客親朋。檳榔還是青年們愛情的象征。小伙子-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娘家贈送檳榔果(俗稱放檳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約。舉行婚禮時.檳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給登門賀喜的親朋敬獻檳榔果,以表敬意。
【古萬州婚姻習俗】
古萬州(今萬寧)盛產檳榔,親朋往來,非檳榔不為禮。至干婚禮更非此物不可,媒做通同之初,必送檳榔、茶、老葉至女家.富者盛于銀盒.次之盛以錫盒、貧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說親過程中,如果女方允諾則由輩份最長者,首先開盒,手占一枚.即為定禮。俗云;凡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檳榔”。據明朝《正德瓊臺志;記載:“此俗延可見,這種吃檳榔的習俗在明朝巳有,至今大約有六七百年了。”這是婚姻的第一步。叫做”定禮”。
第二步叫“納幣“。這就需要送點銀元禮物至女家,根據男方財力大小多少無定,有時也要根據女方的意見.這些禮物屬聘金性質.同時,要將男女生年月日寫在紅紙上,叩請算命先生推算.叫做“合命”,男女命有否“相克”,如不相克則可以訂婚.俗謂之”押命(也有寫作”壓命”的),也有叫做“和帕”,“和婚’。
第三步叫做“擇吉請期”。就是可以選擇吉日進行婚禮的準備工作了。這時還要送聘禮.富者送金銀首飾.貧者送錢物。有些送手鐲,也有送米、送豬、送酒等食物的.這些禮物多和準備結婚有關聯。因為女子出嫁同樣需要請親戚鄰里喝酒的。結婚日期一般由男方提出,由媒人送至女方家長征求意見。如果女方家中沒有喪事或重變故,一般是不能拒絕的,俗謂之“送日子”?;槠谝欢?,就不能隨便更改了。
第四叫做“成婚”。新娘一定要坐花轎,須八人抬才吉利。新郎必至女家迎親。且請八音(樂隊)吹吹打打很是熱鬧,男女雙方皆大宴親朋好友,客來必先吃檳榔煙,煙絲,然后才喝酒吃飯來賀喜,送錢為禮,俗稱叫做“臉皮”。送多少錢,叫“做多少臉皮”。古時結婚儀式比今天復雜得多。新郎新娘累得要命,新娘到新郎家以后,先拜祖先牌位,因為祖先牌位一般在大堂神桌上面,新娘坐北面,所以拜祖先又叫做“拜堂’.經過拜堂夫妻名份就正式成立了.拜堂行三跪九叩首大禮,有專人司儀引導。然后在堂上吃“合登酒”。新郎坐南面,新娘坐北面.女方從人拿水給新郎洗手,男方從人拿水給新娘洗手.新郎用筷子輕輕揭新娘的“蒙首”使新娘能夠喝酒.酒喝三杯就可以了。到晚入洞房同居.第二天.夫婦雙雙到大堂上拜見新郎父母這叫做”出拜“。至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到女方家中,拜見岳丈岳母,這叫做”回門。至此,整個定婚到結婚的過程就全部結來了。
此外,在訂婚至結婚中間,還有叫做”送節“之例。每年三次,就是春節,端陽節,中秋節。男方一定給女方送禮物一般是酒、米、豬肉、糕餅之類。女方則將所送的禮物退還一二,表示答禮。否則是要受輿論譴責的,有的甚至影響婚事進程,所以這送節之禮也不可缺少?,F在訂婚至結婚時間很短,至今男女結婚習俗似沿襲舊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