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喀斯特森林,有小七孔奇景,有“綠寶石”美譽,這里是荔波。 歷史 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世居于這塊神奇土地的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荔波由于地處華南十萬大山之中,在封建時代,經濟發展較遲,教育起步較晚,較長時期屬于邊遠落后之地。直到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始設義學。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開建義塾,地方子弟方受教化。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縣內破天荒地出現第一位舉人(陳克謙)。爾后中斷九十九年后到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才繼出4位舉人。從清嘉慶至宣統的115年間,荔波又涌現貢生59人,其中拔貢10人、恩貢24人、歲......詳細介紹>>
有喀斯特森林,有小七孔奇景,有“綠寶石”美譽,這里是荔波。
歷史
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世居于這塊神奇土地的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荔波由于地處華南十萬大山之中,在封建時代,經濟發展較遲,教育起步較晚,較長時期屬于邊遠落后之地。直到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始設義學。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開建義塾,地方子弟方受教化。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縣內破天荒地出現第一位舉人(陳克謙)。爾后中斷九十九年后到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才繼出4位舉人。從清嘉慶至宣統的115年間,荔波又涌現貢生59人,其中拔貢10人、恩貢24人、歲貢25人。此外還有不少秀才。清代著名的“西南大儒”鄭珍(公元1806—1864年),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到荔波任訓導,對荔波文化影響甚大。他和荔波的貢生、秀才們,留下了一批詩作流傳于世;覃金錫舉辦學校,培育后人;高煌留學日本后回鄉執教,培養家鄉子弟;鄧國瑾外出山東任職;鄧恩銘(出生于水堯水族鄉,距荔波機場5公里左右,在縣城有其紀念館)外出求學,追求真理,較早接受馬列主義,成為中共“一大”代表;全正熹、楊家騮英勇抗敵,成為抗日英烈。
新中國成立后,荔波文化走向了新的歷程。全縣小學、中學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文學創作、文化藝術、群眾體育、廣播電視取得了較大成績,群眾文化活動遍及城鄉。
藝術
生活在荔波月亮山下的苗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采、風格獨特的文化藝術。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舞蹈和戲劇德國內具有悠久的歷史。男女青年常以情歌求婚和表達對自由婚姻的向往;獨具一格的蘆笙舞分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舞時,時而蹲跳,時而滾翻,多姿多采,技藝高超;跳苗時,鄰近村莊的苗族同胞身者盛裝聚集在一起,白天飲酒作樂,唱歌傳情,夜晚燃起篝火。歌舞升平。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傳統銀飾多種多樣,有手鐲、項圈、頭飾、胸飾、銀衣等,花紋雕鑿精巧,一向享有盛譽。
水族的無領長衫、青布長褲、彩色圍腰以及銀項圈、銀耳環、銀頭飾等讓您盡情領略少數名族的內涵。水族的端午節和卯節,又讓你似乎置身于他鄉異國。水族的石棺葬、搶親、神山祭祖等習俗既繁多,又神秘。
布依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絢麗多彩的服飾,獨特的民居建筑、婚禮、節日文化等有著悠久的歷史,質樸古來而神秘。“四月八”、“端午節龍舟賽”、“七月半”、“滿月酒”、“祭神掃寨掃家”等節日使你體味到幽遠的習俗、古樸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