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方二維碼
歷史
貴州的歷史與“黔”這個簡稱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的到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古老的牂牁國統治者貴州的部分地區。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如今貴州的中部地區當時隸屬于楚國。
公元前221年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統一中國以后,貴州的領土被分成了許多區域,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這樣的割據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唐朝,整個貴州地區才再次統一隸屬于黔州。
貴州在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才得到了官方的名稱。公元974年,當地的土著首領蒲貴統領了JUZHOU,而且保證擁護宋朝。隨后,當時宋朝的皇帝下詔書宣布:“貴州雖屬邊遠地區,但卻非常好重要……”,于是才有了“貴州”最早的官方名稱。
1413年明朝永樂年間(1368年—1644年),貴州被官方建立為獨立的省級行政區,得名“貴州省”。
貴州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根據地之一1935年紅軍在貴州高原作戰,并在遵義召開了決定性的回憶(史稱“遵義會議”),此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并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傳統文化
【傳統樂曲】
貴州省侗族大歌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發展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不論是在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以及演唱場合上,侗族大歌都不同于一般形式的民間歌曲,而是一領眾和且分為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一個合唱種類,是一種民間支聲復調形式的音樂歌曲,其在世界任何民間音樂中都非常罕見。侗族大歌不只是一種藝術音樂形式,更對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千百年來侗族文明的一種最直接的體現。如今,貴州省的侗族大歌已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評委們認為,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
【酒文化】
貴州省茅臺酒因產于赤水河畔的茅臺鎮而得名,是中國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茅臺酒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當地所出土的酒具文物考證,早在商周時代就已經有酒,到漢武帝時期,當地就開始釀酒,這種酒被稱為枸醬酒。到明末清初的時候,茅臺鎮的釀酒工藝已經非常先進,并且茅臺酒釀造工藝在這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且不斷完善,直到現在仍完整的延用。白酒界的專家贊譽稱:“貴州茅臺酒技術是最獨特的大曲醬香型釀酒工藝,是人類將微生物應用于釀造領域的典范”。茅臺酒釀制技藝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不但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發揚,而且更在中國酒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戲曲】
儺舞又名“大儺”,民間稱其為“鬼戲”或者“跳鬼臉”。這種戲曲起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作為原始文化的一種信仰,廣泛流傳于我國南方多個省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是這種儀式中的舞蹈部分,通常情況下會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后在明末清初時期,由于當時各種地方戲曲種類的興起,儺舞中逐漸融合了戲曲的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以及端公戲等,最終于清朝康熙年間形成了傳唱至今的儺戲。貴州省德江縣的儺戲又叫儺堂戲或者儺壇戲,當地的土家人稱其為“杠神”,是佩戴面具表演的一種宗教祭祀形式的戲劇。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沿革的特殊性,使德江的儺堂戲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原始和完整,被專家學者們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
【傳統建筑】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是我國僅有的一個千戶苗寨,通常被稱為“苗都”。西江的村寨基本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在造房時,通常利用山坡的傾斜度,使建筑的前半部分臨空懸出,這就是著名的吊腳樓。這里的原住民們喜歡群居,所以在建吊腳樓的時候都是一村連著一村,一寨挨著一寨的,極少出現單家獨戶的情況。腳樓最基本的特點為房屋均是木質結構且依山而建,并且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的其中一邊建在實地與正房相連,剩余的三面都懸于空中,全靠幾根柱子支撐。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
【傳統藝術】
貴州省的苗族蠟染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紡織印染藝術,與絞纈以及夾纈統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為苗族古老并且特有的手工繪染藝術,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到隋唐時期最為盛行。這里的藝術源泉層出不窮,再加上勤勞智慧的苗家世代相傳,因此自從中國的染織技術起源以來,作為最古老手工藝的蠟染,就成為了中華民族古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傳統的蠟染技藝是用蠟刀蘸熔蠟并于布上作畫,然后以藍靛浸染后去掉蠟,布面上就呈現出了藍底白花或是白底藍花的各種圖案。特別是在浸染中,蠟作為防染劑,會出現自然的龜裂,使得布面上呈現出特殊的“冰紋”,非常具有藝術價值。
【紅色文化】
遵義會議的會址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老城紅旗路80號,這里原本是貴州軍閥以及黔軍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一處私人官邸。1955年的時候,這里被改建為遵義會議紀念館,并在1964年的時候,毛澤東主席親自為紀念館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的召開并在會議上所作出的一系列決定,在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更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環境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2002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干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在貴州高原旅行需備雨具。3~8月是雨季,9月入秋后至次年3月仍然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