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歷史 通過考證,巴人傳說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后,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與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關系;巴人首領后照出于乘厘,乘厘就是“常儀”,仍屬于傳說時代的人物;而后照雖為巴......詳細介紹>>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歷史
通過考證,巴人傳說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后,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與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關系;巴人首領后照出于乘厘,乘厘就是“常儀”,仍屬于傳說時代的人物;而后照雖為巴人始祖,但有確切史料記載的卻是其后的務相;務相在位的年代,如用甲骨文中的“巴方”作參照,約為商代中前期,故可以說巴人部族的形成在商代。
文化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
長江像一條碧綠的飄帶,彎彎曲曲穿行在巴山叢中。自古至今的重慶人,在歌吟愛情生活時,往往離不開對水的詠嘆。比如,江邊的漁夫追情妹,就借水起興來傳情:“小河漲水大河清,打漁船兒向上拼;打不到魚兒不收網,纏不上妹兒不收心。”山里小伙想試探情妹對自己是否忠誠,也不忘隨時向江水發出深情的叩問:“隔山喊妹山在應,隔河喊妹水應聲。為啥山應你不應,流水有聲你無聲?”這些民謠都真實而深刻地沉歌了長江兩岸民眾純樸清新的勞動和愛情生活。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巴渝民俗文化村坐落于渝北區兩路鎮。占地面積5公頃。村內主要景點有一館、四院、一廟、一牌坊。巴渝民俗博物館內藏有中國民間工藝品、服飾和其他生活用品實物1000余件,其中重點陳列了巴渝地區清末民初的家神龕、掛匾、雕花木床、桌、椅、案臺等頗具民俗工藝特色的木雕精品250余件。"四院"是指四個風格不同、結構各異的民居大院,分別展出古代巴人"人生禮儀"系列中的"誕生禮"、"婚禮"、"壽禮"、"喪禮"、"節俗"以及農耕機具、手工作坊的生產工藝程序等。觀音古廟展示了古代巴人的祈神活動與宗教觀念。村內還可見到一塊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節孝牌坊。此外,村內還有索橋、廣場、湖泊、農舍、曲廊茶園與民俗風情街等景點及設施。